DB53∕T 1310.1-2024 洱海流域河湖底泥处理技术规程 第1部分:河湖底泥疏浚技术规程(云南省)
ID: |
A6077619E9AC466E8344A4A200763440 |
文件大小(MB): |
1.16 |
页数: |
16 |
文件格式: |
|
日期: |
2024/10/21 |
购买: |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 13.020.40,CCS Z05,□B53,云 南 省 地 方 标 准,DB53/T 13101—2024,洱海流域河湖底泥处理技术规程,第1部分:河湖底泥疏浚技术规程,2024 - 08 - 14 发布2024 - 11 - 14 实施,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53/T 13101—2024,、/ —1—,刖 百,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DB53 /T 13101《洱海流域河湖底泥处理技术规程》分为4个部分:,— —第1部分:河湖底泥疏浚技术规程;,— —第2部分:河湖底泥处理技术要求;,— —第3部分:处理厂建设及管理;,— —第4部分:好氧发酵技术要求,本文件为DB53/T 1310的第1部分,本文件由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出,本文件由云南省环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YNTC14)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云南省标准化研究院、云南农业大学、大理白族自治州检验,检测院、海诚人居环境建设(云南)集团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钟顺和、柴光荣、王春荣、肖春梅、姚秉蕊、罗文海、侯勇、王欣泽、赵阳楠、,聂晶、赵正雄、王坤、刘飞、张李鹏、潘巧云、赵绍斌、李建华、吕汉华、李自群、杨松雄、王颖、崔,继梅、王佳麒、魏迪莉、王浩,I,DB53/T 13101—2024,引 言,河湖底泥是河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流、湖泊、库塘、海湾等水体入湖污染物的主要蓄,积地。河湖底泥的污染状况与河湖富营养化和水质安全密切相关,是全面衡量水环境质量状况的重要因,素。在河流湖泊污染治理过程中,底泥整治是主要的难点之一,也是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如何处理和,利用疏浚底泥也一直是一个难题。为了规范洱海流域河湖底泥的处理利用,为其它河湖流域底泥处理提,供参考,编制了 DB53/T 1310《洱海流域河湖底泥处理技术规程》,由4个部分构成,— —第1部分:河湖底泥疏浚技术规程,目的在于确立洱海流域河湖底泥疏浚技术要求;,— —第2部分:河湖底泥处理技术要求,目的在于确立洱海流域河湖底泥处理技术要求;,— —第3部分:处理厂建设及管理,目的在于确立洱海流域河湖底泥处理厂的建设及管理;,第4部分:好氧发酵技术要求。目的在于确立洱海流域河湖底泥好氧发酵技术要求,III,DB53/T 13101—2024,洱海流域河湖底泥处理技术规程,第1部分:河湖底泥疏浚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洱海流域河湖底泥疏浚的底泥状况调查、底泥工程特性及污染评价方法、疏浚工程计,算、疏浚施工技术、疏浚底泥输送和临时堆置、环境监测与验收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洱海流域河湖底泥疏浚工程施工,其它地区河湖底泥疏浚可参照执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 1892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1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 19923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用水水质,GB/T 31962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JTS 181-5疏浚与吹填工程设计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河湖底泥 The bottom mud of r i vers and I akes,河流、湖泊或库塘等水体底部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作用及水体传输,长期积存的无机固体和有,机物的混合物,3.2,河湖底泥疏浚 dredging of river and Iake sediment,以提升河流、湖泊水质为目的,采用人工或机械方式将河湖及其周边、库塘、沟渠中的泥状沉积物,清除至水域外的过程,4底泥状况调查,4.1 宜对河湖底泥特征、水文气象资料、周边环境和土地利用现状、土壤背景值调查、居民社区情况,以及周边地区的规划管理、周围企业排放的污染物等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4.2 应划分地质、地貌单元;查明底泥分布和工程特性,对疏浚工程开展进行可行性评估,1,DB53/T 13101—2024,4.3 应对工程区域水质及底泥营养盐(包含氮、磷、有机质)和底泥重金属(包含碑、汞、铅、铝、,镉、铜、锌、银)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对工程区域水质、底泥营养特性、底泥重金属特性和空间分,布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底泥污染情况,确定底泥疏浚范围,4.4 底泥检测结果一般2年内有效,若超出期限或采样区域及上下游1 km范围内沿岸污染风险发生,变化时,在疏浚前应对底泥重新检测,5底泥工程特性及污染评价方法,51 底泥工程特性评价,应按JTS 181-5的规定进行,5.2 水质评价,应按GB 3838的规定,53 底泥营养污染评价,可参考附录A进行,5.4 底泥重金属生态风险评彳,可参考附录B进行,6疏浚工程计算,6.1疏浚范围确定,611,a),b),c),612,a),b),c),可水,属生态风际数确定,综合评判如下:,营养原因导致水体水质指标达不到,数,包含强),疏浚区域根据水质指标、,根据水质检测结果,由,水体功能区划对应水质,底泥中营养盐氮、磷、有I,重金属生态风险指数为强以,疏浚深度根据底泥污染特征及污,根据底泥柱状样检测结果,高氮、,(含中度污染)的区域;,勺垂直变化规律,综合评判如下:,R的深度确定;,根据重金……
……